在癌症治疗领域,实体瘤一直是横亘在患者与健康之间的巨大阻碍。传统治疗手段在面对复杂的实体瘤时,逐渐暴露出局限性,而细胞治疗药物的兴起,宛如一道曙光,为实体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愈希望。2025年,国内外科研团队在实体瘤细胞治疗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。
一、国内进展:CAR-T与TIL疗法双轮驱动
1CAR-T疗法:从实验室走向临床
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在全球首个实体瘤CAR-T随机对照试验中取得重大突破。其设计的CLDN18.2 CAR-T 疗法(satri-cel)在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,显著延长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(3.25个月vs 1.77个月)和总生存期(7.92个月vs 5.49个月),客观缓解率达42.9%,疾病控制率达71.4%。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《柳叶刀》,标志着 CAR-T疗法在实体瘤领域的重大突破。
科济药业的CT041(靶向CLDN18.2)Ⅱ期临床数据显示,客观缓解率达48.6%,疾病控制率73.0%,中位总生存期8.5个月,且安全性可控。该研究结果已提交至《柳叶刀》,并同步在2025年ASCO年会上发布。此外,科济药业的Ⅰ期研究进一步验证了CT041在胰腺癌和胃癌中的疗效。
2TIL疗法:实体瘤治疗的新利器
沙砾生物的GT101作为国内首个获批临床的TIL疗法,在宫颈癌治疗中展现出惊人潜力。2025年ASCO年会数据显示,其客观缓解率达45.5%,疾病控制率高达90.9%,其中1例患者实现完全缓解并持续24周。上海九院的临床案例中,口腔癌患者接受TIL治疗后,所有病灶完全消失,达到完全缓解。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在TIL疗法领域已跻身国际前列。
二、国际进展:技术创新与疗法拓展
1CAR-T疗法:突破微环境限制
南加州大学王英晓团队开发的EchoBack-CAR-T技术,通过聚集超声远程控制CAR-T细胞,解决了实体瘤微环境中T细胞能量枯竭的问题。在《Cell》发表的研究中,该技术使CAR-T细胞攻击肿瘤的时间延长至普通CAR-T的5倍,且无脱靶毒性,为实体瘤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。
2TIL与TCR-T疗法:拓宽治疗适应症
全球首款上市的TIL疗法Lifileucel(Iovance公司)在黑色素瘤研究中,客观缓解率达48.8%,部分患者实现长期无进展生存。Adaptimmune公司的TCR-T疗法Tecelra(靶向MAGE-A4)获批用于晚期滑膜肉瘤,客观缓解率43%,中位缓解持续时间6个月,为肉瘤患者带来新希望。
三、Cytiva:细胞治疗背后的技术基石
在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与生产中,Cytiva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其Sefia平台提供从细胞分离、培养到制剂的全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,国内已上市的7款CAR-T疗法均采用该技术,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合规性。
从血液肿瘤到实体瘤,细胞治疗正经历从“突破”到“普及”的蜕变。2025年的临床数据表明,实体瘤治疗已进入精准化、个性化的新时代。Cytiva凭借其在自动化生产、质量控制与技术创新上的优势,持续推动细胞治疗药物的临床转化,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希望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我们有理由相信,实体瘤治疗的 “圣杯” 已不再遥不可及。
参考文献:
[1] Qi, C. et al. Claudin18.2-specific CAR T cells (Satri-cel) versus treatment of physician’s choice (TPC) for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(G/GEJC): Primary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, open-label, phase II trial (CT041-ST-01). The Lancet. 2025
[2] Luan, Y. et al. A collagenase nanogel backpack improves CAR-T cell therapy outcomes in pancreatic cancer. Nature Nanotechnology. 2025
[3] Liu, L. et al. Engineering sonogenetic EchoBack-CAR T Cells. Cell. 2025
[4] 沙砾生物GT101临床数据. 2025 ASCO Annual Meeting. Abstract CT206
# END #
部分图片、字体、文字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©2022-2025 柏澳集 All Rights Reserved. 苏ICP备19039921号-2
建议您使用Chrome、Firefox、Edge、IE10及以上版本和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。
本网站销售的所有产品均不得用于人类或动物之临床诊断或治疗,仅可用于工业或者科研等非医疗目的。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:苏-经营性-2022-0029 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苏B2-20221250 、医疗器械生产(经营)许可证或备案凭证编号:苏泰食药监械经营备20207022号